北京海淀:农村系统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大美乡村”美术作品展
“燕柳新村”作品气势恢宏
6月23日,由海淀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海淀农村系统庆祝建党100周年“大美乡村”美术作品展在海淀区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开幕。展览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集中展示海淀区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成效。展览将持续到7月上旬,市民可免费观看展览。
百余幅书画作品 点亮海淀乡村
展览上,一幅幅作品是海淀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也是海淀农村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展览共展出各类文艺作品共134件,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7件、书法作品45幅、国画作品51幅、油画作品11幅、摄影作品20幅。通过不同文化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海淀农村地区建设、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讲述背后的感人故事,反映城市化背景下现代乡村生活的新风尚。
开幕式当天,作品展吸引了来自海淀农村地区的130余位市民前来参观。“我看着这些画、书法作品都好。这些年,我们北部地区真是大变样,尤其是文化发展,海淀区北部文化中心落成以后,演出、展览、艺术课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来自温泉镇的李先生说。
“燕柳新村”是由八位作者联合创作的一副高1.45米、长3.65米的水墨画卷,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施建设的“南水北调”伟大工程为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站在画卷前面,观赏者可以领略苏家坨镇柳林村河流环绕、垂柳成荫的乡村美景。
“这幅工笔画是我创作的,感受着近年来海淀农村地区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只能用画作讲述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故事,展现乡村风采。”杜清文《国色天香》中的牡丹明艳娇丽、清雅动人,润色多彩饱满,营造出一种立体感。
展览从3月起征集作品,就得到了海淀区农村地区广大诗书画影爱好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或镜头,记录着海淀这片热土的发展与变迁,描绘了新时代美好的新生活,抒发着对党、对国家、对海淀家乡的热爱之情。
从乡村出发 永远跟党走
此次作品展是海淀区委农工委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的主打活动之一,旨在集中反映海淀农村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展示海淀农民在新时代的新生活、新变化、新风貌。
区委农工委策划组织“我的村庄”原创歌会,《风过稻香小镇》等8首村歌,由村民们带上北京卫视《新歌来了》栏目,展现海淀乡村文化底蕴,展示村民在党的领导下所收获的精神财富,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对党的感恩之情。同时,区委农工委还组织策划“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海淀区农村系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百姓微宣讲展播,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等方面,表达三农工作者勇于探索、破解难题、挥洒汗水的信心与勇气,展示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振兴建设成果。
追溯乡愁,铭记历史。乡情村史陈列馆展示的是地区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是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又一新教育载体。区委农工委机关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观海淀镇乡情村史馆,深化党史学习、乡史学习,为推动乡村振兴赋能上了重要一课。
区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始终致力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乡村文化资源,培育出具有海淀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品牌,讲好乡村故事,展现乡民风采。6月21日,“海淀区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海淀已步入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未来,海淀区还将更加积极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焕发农村地区文明新气象,为实现更高水平的乡村全面振兴,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海淀答卷。